市長官邸藝文沙龍-台北人走到花園來爬樹
文字 | 翁心童 攝影 | 吳尚潔
走過徐州路46號,在花木扶疏的矮牆裡,隱身著一棟古色古香的七十多年日式木造老建築。配上一盞盞色彩鮮艷的燈籠點綴,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1940年代的京都花園,逕自幻想著一個個身穿著和服、踏著木屐的藝妓們從眼前走過,空氣中似乎還傳來陣陣花香。
悠悠七十載 從邸變成家
市長官邸藝文沙龍」原為臺北州知事官舍,興建於1940年〈昭和15年〉,為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。1945至1994年間為歷任臺北市長官邸,1994年以前的市長,除吳伯雄外,包括高玉樹、張豐緒、林洋港、李登輝、邵恩新、楊金欉、許水德、及黃大洲等,任內都居住於官邸內。1996年,臺北市長官邸開放市民參觀,並成立「官邸咖啡屋」。兩年後,市長官邸經修繕後重新開放並委外經營,2010年由「財團法人瑞興銀行文化基金會」接手管理至今。
熱情接待我們的李蘭齡館長表示,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完全自負盈虧,沒有領取政府補助金。即便如此,基金會還是花了兩千兩百多萬元進行房舍整修、花草整理等工程,由此可見其對市長官邸的用心與決心。
她的經營理念是把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從昔日「市長官邸」變成今日「市民的家」,全年無休地歡迎民眾來此乘涼、休憩,可以盡情放鬆,沒有拘束地享受悠閒時光,如同在自己家一樣舒適。
多元藝文課程 跨界融合
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延攬各界名師,開設「官邸藝文課程」。課程範圍廣泛,包含和果子、青花瓷、絹印、陶藝、素描、水墨、藍染、金工等,甚至還有極受小朋友歡迎的「攀樹課程」。此外,尚有多元的藝文講座,主題包括哲學、易經、旅行、文創等等,每種課程都極受民眾好評,也締造了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的好口碑。
一開始政府只允許市長官邸藝文沙龍開設文史哲相關課程,但李蘭齡覺得文化不該如此狹隘,「美」應該是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親身體驗的,於是極力爭取將「生活美學」也納入其中。因為館方的用心,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才有今日豐富多樣的風貌。
生活藝術展覽 實現夢想的平臺
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有個小而美的展覽場地:「生活藝術館」,用來舉辦畫展、攝影、雕塑、陶藝、石雕、書法、手工藝等展覽,平均一個月有兩展,一年約有二十個展覽。更特別的是,市長官邸一年會開放四個免費展期讓學生舉辦個展、畢業成果展等等。李蘭齡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「實現夢想的平臺」,因此用較低的場租與門檻讓藝術家們實現夢想。更曾有民眾為愛作畫的父親舉辦個展,實現父親畢生心願,也為市長官邸創造一個感人的回憶。
官邸私房餐廳 高朋滿座
市長官邸藝文餐廳提供口味豐富多變的義大利麵與各式飲料、甜點,滿足各年齡層的需求。餐廳內布置保有原始建築的古樸風格,使用餐的遊客能感受到濃濃的日式風情。採訪當日為平日中午,但官邸私房餐廳依然高朋滿座、人聲鼎沸。李蘭齡透漏官邸藝文餐廳的生意相當好,幾乎每天都有此盛況。
不過市長官邸花木扶疏、本身又為木造建築,為了安全考量盡量不使用明火烹調。餐廳雖是委外經營,官邸只負責租借場地,但餐廳的人潮也帶動了來市長官邸參觀的人氣,兩者互利共生,共創官邸榮景。
真心誠意 不抱怨的生活
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的經營現況良好,主要營收來自場地租金以及藝文課程,最大的開銷則是整修木造房屋及整理花草。在有盈餘的狀況下,市長官邸會找機會回饋社會及社區居民,如免費出借場地舉辦里民聯誼活動,也藉此拉近與社區民眾的距離。
另外,官邸更提供公益團體場地折扣優惠。李蘭齡也曾揪團認購桃芝颱風受災嚴重的梅農的產品,並在官邸推廣,甚至計畫為他們舉辦千人醃脆梅的活動,在在讓人感受到她對社會的關懷及經營的用心。她說:「我不想抱怨,我只想怎麼解決遇到的難題。我更希望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能提供其他館舍一股正面的力量,共同為文創產業盡一份心力!」她更希望在未來,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的文化精神能走出臺北市,在其他縣市生根。
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敞開的大門,彷彿正張開雙臂迎接過往的行人,說著:「歡迎回家!」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