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元益糕餅博物館
從一根扁擔說起
文字 | 蔡馥榕 攝影 | 江鈺茹 資料提供 |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 綠標生活館
漫步在菜市場裡,空氣中飄來一陣陣烘烤香氣,原來是附近的糕餅舖正在做餅呢!
一提到糕餅,立刻聯想到郭元益的冰沙餡餅。渾圓飽滿、乳白中帶酥黃的餅皮,一口咬下,鬆軟與綿密的厚實口感,豆沙餡的香氣在口中擴散……每次咀嚼,都仿佛回到童年,憶起初嚐人生第一塊餅的那份期待與滿足,是每個人難以忘懷的兒時甜美記憶,百年如一。
油然而生的懷舊情感,在這小小的餡餅中蔓延開來,遙想當年用扁擔挑著糕餅叫賣的場景,看似樸實無華卻歷程豐碩的老扁擔,如何訴說這百年的老故事?
郭元益 從一根扁擔開始的好味道
清穆宗同治六年(西元1708年),盛傳著「第一憨過番,第二憨過臺灣」(第一憨,移民至南洋;第二憨,移民到臺灣,因移民到外地,是生是死,成功或失敗,都不曉得。)的俗語。即便如此,郭元益先祖郭龍為追求更好的生活,仍冒險渡海來臺,落腳於士林舊街的新店仔口(今文林路一帶)。
來臺第五代、郭元益第一代經營者的郭樑楨以舊街矮小土造的「土壟間」為經營根基,使用在地糯米粉與糖為原料製作糕餅,並以郭氏福建祖厝「元益」堂號命名,創立糕餅店,將祖傳風味的糕點裝在竹籠裡,挨家挨戶挑擔叫賣。
西元1945年,第三代經營者郭欽定將「元益」 店號,上冠郭姓而成「郭元益糕餅店」。那時糕餅業景氣步入佳境,他開始改良傳統糕點,將西點、麵包等想法注入,揉製出嶄新面貌。由當年一根扁擔,搖身為百年老字號,寫下歷久彌新的傳奇。
糕餅博物館 傳承百年生命禮俗
日益蓬勃的郭元益,於1986年建立工廠,開始自動化生產線的經營方式。之後亦在桃園楊梅設廠,以傳統中式宮殿的建築風格設計,呼應其企業標語 「傳統中求新意,現代中揉古風」。
延續其中式古典風格,糕餅博物館於2001年創設,館內陳列餅食百年來的歷史演變、產業歷程、喜餅習俗,洋溢著喜氣的紅色氛圍,並在其中介紹許多傳統糕餅,伴隨著生老病死、婚喪喜慶的生命歷程,彷彿就是由這一塊塊糕餅堆砌出完整的人生樣貌。
傳統中會用紅線串起收涎餅掛在4個月大嬰兒 的脖子,由親朋好友剝下收涎餅擦著口水,並為孩子祝禱。腳踏龜則是抱起小孩,將雙腳分別踏在紅色與桃紅色的麵龜上,看著凹陷的麵龜慢慢回復,象徵期望小孩澎澎大,也有祝福孩子長命百歲的含義。
結婚是「終身大事」,在傳統禮俗上也特別隆重。例如男方送俗稱「吃米香嫁好尪」的米香餅,象徵婚姻團圓美滿。下聘後,女方以狀元糕回禮,敬祝功成名就之意。
另外,也有為好兄弟準備的糕餅,外形像桃,蒸好後會裂開,象徵可以早日脫離陰間苦海,轉世陽間。
糕餅除了是慶祝新生命的到來,也飽含了長輩對晚輩小孩深深的關切與照護,在在都可以感受到臺灣傳統禮俗的純樸良善,與先人累積的傳統智慧。
綠標生活館 綠豆哲學
2011年設立的綠標生活館緊鄰糕餅博物館旁,兩者風格卻截然不同,綠標生活館為綠建築,突顯節能減碳與環保再生概念,開創食品業環保、自然、養生的全新思維。
綠色植栽環繞的外觀,倒映在生態池上,讓悶熱的午後瞬間感到一陣清新,這便是綠標生活館, 從糕餅回歸根本的「原料」發想。
「不忘先祖代代經營的綠豆哲學」,融合綠能、 新生與永續的品牌嶄新概念,期待像萌芽的綠豆,在陽光下,清新、純真、強韌而有生命力。
這座綠建築教育園區,保留大量綠色植栽、落實雨水回收、引入風力發電設備及奈米科技等等,將環保教育、DIY教學及樂活休閒合而為一。館內 獨一無二的藝術牆是利用各家的包裝紙材拼接,是融合環保政策與藝術設計的最佳典範。
綠標生活館內也記錄了先人於臺灣奮鬥的軌跡,從商標與店鋪的演進、歷代的包裝設計陳列,與廣告宣傳等珍貴的歷史記憶。同時推廣綠能生活,宣達環保概念,融合參觀、教學、推廣功能。在此不僅呈現臺灣糕餅文化的百年歷史與民生飲食等面向,更進一步擴展,從飲水思源與回饋自然的觀念出發,落實環境關懷。
跨界經營 百年歷史永流傳
隨著時代進步,郭元益也多角化擴大經營領域,朝婚紗攝影、婚宴廣場、文化傳播邁步。甚至成立窯燒坊,將陶藝與餅食藝術融入生活;並投入養身食品與手工文創商品,展現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。
人們藉由糕餅凝聚情感,歡慶與記錄每段生命的歷程,在郭元益見證了傳統文化的保存,還有百年奮鬥的歲月。一根扁擔開啓了郭元益的傳奇,糕餅博物館不只是紀念,更是提升品牌精神,更具有在生活教育中學習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價值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