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鄭季顓

屏風表演班下課後

屏風表演班下課後


故事工廠的冒險


文字 | 鄭季顓 攝影 | 翁心童

 

  國修老師曾在《京戲啟示錄》中說過: 「人,一輩子做好一件事,就算功德圓滿了。」

地點:在充滿幻想能量的排練房。 時間:戲劇性地停留在美好的時刻。 成員:活力無限的舞臺星人。 事件:在這裡,他們製造感動、製造驚喜、製造有生命的故事。

有間工廠 製造感動 製造驚喜 製造有生命的故事

  「屏風表演班」暫停營運後,一群堅持繼續說故事的人,於2013年12月31日成立了一間「故事工廠」,整天不停敲敲打打,透過「說故事」的形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。他們以現代戲劇創作為主體, 希冀將故事帶進各個角落,打造互動式的人文劇場環境,激盪臺灣土地的藝術活水。

《白日夢騎士》舞台上的場景變換就像「任意門」, 讓演員與觀眾在現實與回憶間穿梭,充滿推理元素! 首演以來好評不斷,許多觀眾扼腕買不到票,一再要求加演。

  在揮別國修老師、沉寂不到半年的時間內,2014年故事工廠挾帶著一股勢必為之的精神振發而起,先後推出《白日夢騎士》與《三個諸葛亮》兩個作品,並且不把眼界與舞臺侷限在臺灣本島, 透過文化局的邀請和協助,將第二回合作品《三個諸葛亮》的離島處女秀獻給金門百姓。不但金門觀眾非常熱情,全心享受演出,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更稱讚,此戲不依靠華麗場面,卻仍把戲演得令人拍案叫絕,穿透性十足。


  導演黃致凱及朱德剛、杜詩梅、林東緒眾演員,在《三個諸葛亮》中毫無冷場地透過不同的說書形式,如將新聞播報、法庭審判、雙簧秀、光雕秀等手法,融合於喜劇情節中,或將中國四大愛情傳說:《嫦娥奔月》、《牛郎織女》、《梁祝》、《白蛇傳》重新解構編導並加入現代觀點及生活寫照,再度大 玩「小劇場」,讓觀眾驚豔劇場的「可行性」!


黃致凱:我要在小劇場練功

  考驗被寵壞的徒弟,是已故導師李國修留給嫡傳弟子黃致凱最後的挑戰。

放任鉛筆盒大聲喊著「我有戲癮」, 黃致凱的舞台魅力來自於無時無刻的專心致志。 他回憶說:「《百合戀》明明都演到了最後一場, 國修老師都還在細修。」他繼承了這樣專注的職人精神, 成了日後創作的信仰。

  李國修曾說,黃致凱是「培養十年的秘密武器」。黃致凱曾在花博期間推出大受好評劇作「百合戀」,更在《合法犯罪》、《王國密碼》中展現絕佳的編導功力。更在「屏風表演班」從國修老師身上學到「貼春聯」、「三秒膠」、「ET理論等令旁人一頭霧水的「無字天書」,並在近年將李國修的劇作與手稿集結成冊,出版《李國修編導演教室》。「他是最偉大的唐吉訶德,李國修的夢沒停過。」黃致凱說。


  那麼,黃致凱是被誰「寵壞」的呢?從《合法犯罪》中充滿機關的遊樂園鬼屋、雲霄飛車,到《王國密碼》裡結合3D水墨及旋轉舞臺中刀光劍影的竹林輕功影分身術都可窺見一班。李國修說,黃致凱有幸在接觸劇場的初期就擁有這麼大的舞臺、那麼多的機關,在屏風劇團裡,不但擁有長期累積的忠實觀眾,更有許多藝人參與演出,話題不斷。然而,李國修卻趁機要求他在這個轉捩點上放緩步調,重新在充滿活力與無限可能的小劇場中「練功」。這或許就像小當家打敗宿敵紹安時的名言:「料理要回到最初的起點。」黃致凱表示,打算從探討人們最深層的情感開始,「將劇場還給庶民」,讓其不再只是菁英階層出入的藝術殿堂。


Way Back Into Love 把「愛」找回來

  「故事工廠」的兩回作品主題都環繞「愛」;從《白日夢騎士》為摯愛獨身冒險犯難的愛,到《三個諸葛亮》中直接挑戰觀眾思考「人為什麼要看『唉』情故事?」黃致凱指出,或許在愛情的世界裡我們都曾經是失敗者,但我們並不孤單。

資深「廠長」林佳鋒,不但是故事工廠執行長,更是劇場經營魔術師, 常常大發創意帶領團隊上山下海推廣戲劇,是創作者幕後最堅實的後盾。

  國修老師相信:「一切都是真的,所謂『戲』是扮演,『劇』是故事;在一個虛構的故事裡,真情地扮演角色,就是『戲劇』。」如同寫推理劇就研究推理十大守則、編武俠劇就蒐集招式與門派。小劇場沒有太多的鋼絲與機關,但對黃致凱來說,觀眾的凝聚讓他寫起感情戲更得心應手。他發現,人們喜歡聽故事的理由,是可以從別人的故事裡窺見自己的「慾望」和「恐懼」。在生活中渴望被愛,所以有了愛情故事;因為畏懼死亡,才利用鬼故事來撫慰心靈;因為有了悲劇,人們自始了解喜劇。


  常有人問:到底是悲劇難寫,還是喜劇難拍?這大哉問困擾著編劇多年,但在黃致凱心底早就有了方向,一句好萊塢老話道盡一切:「Dying is easy, comedy is hard.(死亡很容易, 喜劇很難)」,歡迎進場看他高潮迭起的喜劇。


從「心」開始 重「新」出發

  2011年初,由黃致凱編導的「屏風表演班」第40回作品《王國密碼》的票房不如預期,連刪六場,從北到南無一倖免,但這次,黃致凱由「故事工廠」出發,重新定調劇團走向,對觀眾展現與過去不一樣,但「更有想法」的自己。

戲劇有「三俗」:「媚俗、脫俗、通俗」;通俗的戲, 常常更容易進行「與觀眾對話」,進而成為民眾「看得懂的戲」。 國修老師曾言道:「戲講的就是人,不管情節再精采,舞台燈光再絢麗, 這個劇本沒有了「人味」,就不能打動觀眾。」 因此黃致凱希望能將劇場「還給庶民」, 讓劇場與觀眾的距離不再高深、遙遠。

  「我為什麼要像李國修?老師也不希望我像他。」黃致凱說。


  「熱情」與「傻勁」,李國修用這兩個詞來形容他。傳承了李國修在劇場中細膩刻劃的達人精神,他永遠記得即使是最後一場花博《百合戀》,老師仍不懈地提出修改意見的執著,黃致凱這次更藉由 「工廠」概念來「創造」故事。「臺灣的編劇普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,在『故事工廠』,我會改變這 一切。」他計劃藉由類似「天使投資者(Business Angel)」的概念,「分散投資」在許多有潛力的創作者身上,「也許九成會賠錢,但若能得到那剩下一成的人才,我絕對是賺到。」既然這裡是工廠,多幾條「生產線」是絕對不會錯的。


情節+演員+舞臺+觀眾=劇場

  如何看待「屏風表演班」到「故事工廠」這段冒險故事呢?這群有點子、有夢想,更有動力的團隊回應:「歷史成績是團隊的養分,我們將以此為基礎,秉持對戲劇的熱情與使命,透過創意點子的發想,呈現生命中的每個動人時刻,提升生活中對 『美』與『愛』的感受!」


  記得,在幾年前的「簡單生活節」中有一句話,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讓喜歡的事有價值。』或許,這可以當成一個從事劇場工作的準則吧!「故事工廠」絕對是值得期待的明日新星!

12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